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舆情反映

国际传播后备人才培养与智库建设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会议现场。中国传媒大学供图

5月31日,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中宣部国际传播局指导,中国传媒大学主办的国际传播后备人才培养与智库建设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岩讲话。中国传媒大学供图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岩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加强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与智库建设,要重点在三个方面发力。一是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国际传播知识体系。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大使命、重大任务,必须自觉承担起历史使命,加强有组织科研,统筹推进创新平台建设,着力深化创新团队打造,切实提升协同攻关能力。二是有组织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要抓好核心课程、核心教材、核心教师团队和核心实践,强调“一精多会”“一专多能”,锻造过硬的政治素质,拓展国际视野,培养跨文化、全媒化、复合型的一顶一的拔尖人才。三是加强高校智库能力建设。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做到能用、管用、好用,希望教育部国际传播联合研究院能够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研究成果不仅要考虑学术价值,更要考虑决策价值,在高校智库能力提升方面探索出一条新路,为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贡献力量。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廖祥忠致辞。中国传媒大学供图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廖祥忠在致辞中对教育部的关心关怀,对中宣部的指导帮助,对国际传播各路大军的协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中国传媒大学作为教育部国际传播联合研究院的牵头高校,深感使命重于泰山,严格按照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智库服务”四位一体的总要求,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大胆创新、小心求证、反复调研,形成系统化的建设方案。中国传媒大学将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坚持开放包容,主动联合八方,以未来为向度、以世界为坐标,把教育部国际传播联合研究院建设好,为各联合单位当好助手、做好服务,全力推进联合研究院的筹建工作。



学术研讨会现场。中国传媒大学供图

围绕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和智库建设,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刘思扬,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崔士鑫,新华通讯社副社长袁炳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务会议成员刘晓龙,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翔作主题发言。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徐青森、中宣部国际传播局局长胡凯红也出席了会议。

中国传媒大学为服务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设立了“国际传播硕士、博士白杨班”,首批邀请57位业界导师、16位国际导师组成联合导师团队。在业界导师聘任仪式上,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廖祥忠、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张树庭为来自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中国新闻社等媒体单位的16位业界导师代表颁发聘书。
与会嘉宾共同见证了中外记者交流研究中心成立揭牌,中心由中国记协与中国传媒大学共同建设,双方将立足各自职责优势,主动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回应国内国外新闻界需求,促进中外新闻界交流合作,更好服务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教育部国际传播联合研究院筹备推进会现场。中国传媒大学供图

在随后召开的教育部国际传播联合研究院筹备推进会上,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徐青森表示,教育部国际传播联合研究院要着力推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智库建设和理论研究。社科司将为推进联合研究院建设给予保障支持。在接下来的建设中,希望联合研究院建设要体现开放性、示范性和实效性。

教育部国际传播联合研究院牵头高校中国传媒大学及首批14所联合高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云南大学、宁夏大学校领导和专家学者,围绕“联合研究院建什么、怎么建、如何支持”进行了深入讨论。

在当天下午举行的学术研讨会上,来自中央党校和首批联合高校的相关学院负责人,围绕准确把握“两个大局”、培养国际传播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高校智库作用、服务国际传播重大战略两个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来源中国青年报 范雪​

​华夏民意网综合编辑
 
版权所有:华夏民意网   备案号:晋ICP190147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