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反映
五寨县抓记者日观察!网络舆情应对宜疏不宜堵

6月8日,是山西五寨县抓记者日。记忆中2018年6月8日,五寨县设局诱捕两名持证记者,事件起因为记者介入失地村民征地补偿纠葛。今日观察五寨县,相关的问题舆情依然此起彼伏,可见抓捕记者解决不了问题,网络舆情应对需要遵循传播规律,宜疏不宜堵。
五寨县被捕获刑的记者目前仍在进行案件申诉,并发布“山西五寨县抓捕记者掩盖问题是欲盖弥彰”等多篇揭露真相文章。这起国内罕见的抓记者案件,事发整个过程漏洞百出,疑点重重,但是该县的公权力部门配合默契,强判记者获刑。
持证记者的服务单位在北京。之前记者采访完毕整理稿件,五寨县副县长致电要走记者所写文章;之后五寨县涉事单位刘台办事处主任致电记者叫去五寨,给记者安排了宾馆;然后官员陪同给记者送来装钱的塑料袋,该县刑警队长带队设伏于宾馆擒获记者。这种情况下审理抓记者案件,因为涉及到多名当地官员,应该按照相关的法律规定异地管辖嫌疑人,并由异地司法机关进行审理,从而保证案件能够公正判决。然而这起当地官员自导自演的抓记者案,在五寨县被强判。
值得关注的是,五寨县抓捕记者之后,问题依然存在,这样那样的舆情不断涌现。而面对舆情如何科学应对,仍然是五寨县需要思考的课题。大量事实证明,抓记者阻挡不了媒体舆论监督,网络舆情被打压反而会出现反弹。官员需要加强现代社会治理的思维,更新与媒体记者打交道的观念,老中医遇到新问题,面对问题积极研究解决问题,才是五寨县道地的不二法门。
关于网络舆情以及网络传播,中央政治局就实施网络强国战略进行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总书记习近平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学网、懂网、用网,积极谋划、推动、引导互联网发展。人民网文章指出,互联网是公众了解信息,传播信息的途径,是传达社情民意的良好平台。网络舆论是把双刃剑,用好了汇集民智、吸纳民意;用不好则会致使负面、不健康网络舆论造成影响。
网络舆论不是洪水猛兽,但是可以借鉴“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的经验,基层政府对于网络舆论的引导,要把握好言论自由与及时干预之间的尺度。对于一些热点事件的处理,封锁消息往往会导致网上谣言四起,掩盖隐瞒会遭到网民更强烈的对立情绪。关于网络舆情的引导,要主动把握民意脉搏,认真倾听网民和公众利益诉求,促进沟通,化解隔阂,消除对立情绪。要立足于“疏”和“导”,变被动为主动,发挥网络主力军作用,将网络舆论转变为促进工作的利器。
华夏民意网编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