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舆情反映

政法舆情应对盘点民意与法治同频共振增多



法制网文章 原题:政法机关舆情应对经验榜、警示榜

回望2019年,我国在法治路上往前迈进了一大步。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为法治中国建设指明方向。立法修法工作蹄疾步稳,疫苗管理法、外商投资法多部法律顺利制定,法官法、检察官法、药品管理法等十余部法律完成修改,民法典草案整体亮相,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多部法律修订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对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和法律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2019年,法治之手及时有力地介入社会热点、痛点、难点,民意与法治同频共振情况增多,反映在政法舆情层面,有两点主线凸显:第一,围绕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各级政法机关在扫黑除恶、优化营商环境、纠正冤假错案、明确正当防卫法律适用制度参照标准等领域积极开展工作,例如查办云南“孙小果案”、湖南“操场埋尸案”,改判顾雏军案、孙夕庆案等冤错案件,部署专项行动打击电信诈骗,纠正福州“赵宇案”、“丽江反杀案”等,回应了人民群众对文明的期盼、对正义的呼唤。第二,性侵、家暴、虐童等涉及弱势群体的热点案事件,以及电信诈骗、网络黑产、信息泄露、高空抛物等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民生舆情多发频发,提示法治之手还需更加有力,在社会治理、权益保障、犯罪防控等方面加强总结、分析和研判,加大治理力度、深度和广度,在法治框架内探寻解决之道。

法制网舆情中心从2019年发生的热点政法舆情事件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2起案例,依据舆情应对能力模型进行评估,从时、度、效三方面点评相关部门的舆情应对工作,形成经验榜和警示榜,希望通过剖析个案处置的经验教训,为政法机关提供舆情应对策略和方法的参考与借鉴,帮助提升网络情工作能力、改善政法工作水平,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

12起案例中分别为经验榜之一杭州女童失联遇害案;经验榜之二云南“孙小果案”;经验榜之三山东企业家孙西庆重审无罪案;经验榜之四福州“赵宇案”;经验榜之五重庆“保时捷女车主”事件;经验榜之六河北“来源反杀案”。警示榜之一上海警方处置医院冲突事件;警示榜之二湖南衡阳“警察夫妇打人”反转事件;警示榜之三长沙9岁男童被殴打致死案;警示榜之四云南女大学生李心草死亡事件;警示榜之五大连“13岁少年杀害女童案”;警示榜之六汕头辅警“扔车执法”事件。如下选择两例与网友共同学习

经验榜之山东企业家孙西庆重审无罪案

事件概览:

2014年7月,山东潍坊中微光电子公司发生董事会纠纷,担任董事长的海归清华博士孙夕庆被公司股东举报利用职务便利侵占公司财产和虚开增值税发票,警方据此将其刑拘。2015年11月,孙夕庆被提起公诉,但其坚称无罪。之后四年间,媒体在案件不同节点多次予以报道,但案件仍未出现实质性进展。2018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典型案例,对案件中的关键法律问题予以明确,案情逐渐明朗。2019年8月,该案在经过114次庭审后,潍坊市高新区检察院决定对孙夕庆不起诉。随后,孙夕庆提出高额国家赔偿申请。同年10月,高新区法院对遭羁押1277天的孙夕庆支付国家赔偿款54万余元;11月29日,高新区法院公开向孙夕庆赔礼道歉。12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10起国家赔偿和司法救助典型案例,孙夕庆重审无罪案位列国家赔偿典型案例。

应对点评:

这起案件因多达114次庭审引发舆论极大关注,回顾案件始末,股东间的经济纠纷被当地政法机关视作刑事案件处理,成为引发冤错案件的根源,也是舆情发酵后舆论诟病最多的地方。在诉讼环节,政法机关相继被曝出证据收集、诉讼程序方面存在违法和不规范,导致舆情持续蔓延。之后,在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政策措施保护民营企业的大背景下,涉事政法机关能够仔细领会最新政策精神并把握“两高”具体规定,对案件进行及时纠偏:从不起诉决定到国家赔偿款快速到位,再到公开赔礼道歉,多项举措经过媒体广泛报道宣传后,向全社会释放出当地政法机关勇于纠正司法错误、守住公平正义底线的担当,此案纠偏所应有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得以充分体现。

经验教训:

从孙夕庆案发生到结束的这五年间,我国的法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充分保护民营企业家的合法权益已经自上而下成为共识。在此基础上,以张文中、顾雏军为代表的一批涉产权历史案件得以及时纠偏,体现了政法机关的与时俱进。从这个意义上讲,顾雏军案、孙夕庆案的纠偏并非昙花一现,而是政法机关加大产权保护力度的开端。因此,在后续涉产权案件处置过程中,政法机关首先应当始终严格遵照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及政策规定,坚持独立司法、公证司法,对案件进行准确定性。其次,政法机关需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公正司法的坚定立场和有错必纠、依法纠错的明确态度,通过做好议程设置,主动发布信息,不给别有用心者炒作空间。第三,重视案件纠偏后宣传力度,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既要组织权威媒体、专家发声释法说理,也要通过发布典型案例,为政法机关在处置同类案件时准确适用法律予以示范引导,明确传递出依法保护产权和企业家人身财产安全的信号。

警示榜之汕头辅警“扔车执法”事件

事件概览:

2019年9月15日晚,一段视频在网络热传,引发网民围观。据视频显示和网民爆料,广东汕头一辆行驶中的摩托车为逃避检查逆行,执勤交警将路边的共享单车扔向摩托车,致摩托车侧翻,车上二人跌倒“一死一伤”。该事件火速引爆舆情,网民普遍猜测交警涉嫌粗暴执法。16日零时许,汕头交警通过官微发布首则通报,称涉事摩托车驾驶员及乘客受伤系“撞上绿化带”所致。官方说法与网传内容迥异,引发舆论质疑交警部门“掩盖真相”。同日10时许,“@汕头交警”再次通报,称已成立专项工作组调查此事,对民警执法情况和事发经过展开全面深入调查。但网民并不认可相关内容,持续追问摩托车倒地原因。16时许,“@汕头交警”发布第三次通报,称辅警陈某在协助交警查酒驾过程中,将停放路边的共享自行车推出阻止摩托车逃跑,致驾乘人员受伤,市公安局将严肃追究相关人责任。截至目前,后续处置结果如何,尚无公开通报。

应对点评:

该事件在短时间内不断发酵升级,与涉事部门的处置失误密不可分。事件中,警方执法过程是否合法合规成为舆论争议集中的地方。但汕头交警三份通报始终回避这一核心,因此遭到舆论一路追打。具体来说:首份通报急于撇清执法方的责任,“绿化带”的说法迅速引爆次生舆情,交警部门更是面临“官方造谣”的指责;第二份通报虽披露了上级介入和伤者情况等重要信息,本应起到遏制舆情升温的作用,但因过多强调摩托车驾驶人员的违规行为,未能有效消解质疑声音,危机程度继续加深;第三份通报承认了执法工作有不规范之处,并表态将严肃追责,但已经无法对冲此前不断累积的负面情绪,舆论步步紧逼下给出的调查结论仍然难平众怒,加之通报将责任归咎于涉事辅警,使得公众疑问更深,比如事发后不少网民在网上大量发布疑似汕头交警粗暴执法的视频,称这类问题“由来已久”。此外,官方追责处理工作有始无终,该事件不可避免地成为“烂尾舆情”,当地执法部门受损的形象难以扭转。 

经验教训:

公安干警粗暴执法作为重要的舆情类型,曾经频频引爆网络舆论场,给政法队伍形象带来严重损害。随着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全面深入推进,这类事件已经逐渐淡出公众视野,但并不意味着此类舆情不敏感。相反,正是由于执法规范化水平整体提升,舆论对个别地方曝光出来的偶发现象更为关注,对官方工作的审视也会更加严苛。因此,应对这类舆情,需拿出正视网络舆情的态度,摒弃怕、躲、瞒等错误思维和“护犊子”“捂盖子”等错误做法,依法依规开展调查处置,在回应关切、澄清事实、打消疑虑等方面稳妥地做好信息公开工作。还需注意的是,有些主管部门往往任由涉事部门独自面对网络舆情,殊不知,一旦舆论质疑对象从个人扩散到单位,涉事部门很容易掉入“塔西佗陷阱”,甚至累及整个系统的公信力。因此,上级主管部门需适时提级介入或加强督促指导,帮助涉事部门快速渡过舆论危机,提升官方处置的社会认可度。

(转载目的为传播法治舆情,版权属法制网舆情中心)
 
版权所有:华夏民意网   备案号:晋ICP190147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