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文化生活

天府新视界文章:为什么今天我们还在看鲁迅



或许,成都博物馆三层临展厅的“鲁迅的艺术世界”特展能以多元的视角,通过为您展示迅哥儿在美术、书法、版画等领域的卓绝成就,带给你一物一思、一人一时代的奇妙体验。

所以,为什么我们今天还在看鲁迅?

愿您在亲自观展后,也能给出自己独一无二的答案

——编者按



“北大校徽的设计者居然是鲁迅!”

“鲁迅不仅文章写得好,书法作品也很有风格!”

“从来没想过,鲁迅先生居然享有‘中国新兴木刻版画之父’的美誉!”

“必须带上娃去一趟!”

……

今年6月间,“鲁迅的艺术世界——北京鲁迅博物馆馆藏文物展”在成都博物馆拉开帷幕。展览通过来自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的110余件/套馆藏精品文物,向广大观众展示鲁迅在美术、书法、版画等多个领域的卓越才华。开展一个月来,不少“迅哥儿”的书粉慕名而来,却被鲁迅的艺术才华再度“圈粉”。

展厅内外,观众围绕着鲁迅的文学作品、艺术成就、思想理念展开讨论,而闰土的钢叉、鲁迅名言冰箱贴、鲁迅形象书签等文创产品也都人气高涨,夏日蓉城悄然间刮起一股“鲁迅风”。

鲁迅为什么总能给我们惊喜?因为鲁迅丰富的人生面向还远未被我们了解:文学之内,鲁迅是近现代中国最灿烂的一颗文学明星;文学之外,鲁迅的艺术造诣与艺术成就同样散发出穿越时空的经典魅力。



“鲁迅的艺术世界”展 图据成都博物馆

鲁迅参与主编并设计封面的《萌芽月刊》、赠送好友瞿秋白的《录何瓦琴句》……走进成都博物馆展厅,鲁迅在书法、设计等方面的造诣,让许多观众直呼“惊艳”。

作为一位百年前的“斜杠青年”,鲁迅的艺术故事,乍听起来似乎很陌生,但如果仔细回顾我们学过的课文会发现,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就写过自己的绘画经历:“……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

在艺术教育极大普及、美育理念得到极大重视的今天,鲁迅持续终身的美术研究、精进与实践,向我们展示出一种对待艺术应有的态度。少年时代的他,即热衷于搜集《山海经》《诗画舫》等带有插图的书,并影写书中绣像,又比如此次展出的、鲁迅在1915年根据程敦本进行影摹成册的《秦汉瓦当文字》,线条细致纯熟,可以看出他对于线条很强的驾驭能力。



《秦汉瓦当文字》(北京鲁迅博物馆藏)图据成都博物馆

鲁迅对现实主义艺术的审美追求,提醒着今天的艺术家如何去创作兼具艺术表现力与现实针对性的作品。1931年,鲁迅在上海举办“木刻讲习班”,培养了中国第一代新兴版画家,又先后在上海、杭州、广州、北平等地指导创立众多新美术团体,使得版画艺术在中国大江南北迅速传播和发展。鲁迅格外推崇德国版画家珂勒惠支,对其深刻的社会批判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大加赞赏。此次展览,就展出了他收藏的《织工队》《面包》《死亡》等多幅珂勒惠支版画作品,这些作品透过刚健分明的刀刻、线条独特的画面,将工人阶级的悲惨命运和勇于斗争的精神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

鲁迅在收藏基础上进行研究,这种艺术收藏理念放之今日同样意义深远。鲁迅对金石拓片的收藏从1913年开始,贯穿终生,仅鲁迅博物馆现存总数即超过6000枚,涵盖汉画像、砖拓、瓦拓、碑拓等12大类,包括嘉祥武氏祠新出土第二石、南阳汉画像、元平元年砖等珍贵拓片。他曾搜集整理完成《汉画像集目录》,他的收藏研究不仅拓宽了汉画像的学术领域,还将之应用于艺术实践,为该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开辟了新视角。



鲁迅从来不过时。

莫言说:“倘若我能写出《阿Q正传》,我宁愿我所有的作品都不要了”;大江健三郎说:“在我有生之年,我希望向鲁迅先生靠近,哪怕只能靠近一点点”;罗曼·罗兰说:“读到他作品的那一刻,我忍不住潸然泪下”。

“圈粉”一众诺奖作家的鲁迅,应该也是每一个中国学生最熟悉的作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祝福》《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在一篇篇入选中小学课本的作品中,近代中国的迷茫、蒙昧与觉醒,经由鲁迅手中的笔,即便百年之后,读来仍令人震惊与警醒。

鲁迅的作品,如同版画一样,都是经由一把犀利的刀雕琢而成,成为我们民族一段特定历史时期的生动写生。他的小说里,写下乡间人的愚昧与守旧,所以有祥林嫂的悲剧、有华老栓去买革命者的“人血馒头”,也有阿Q的游荡与精神胜利法、有狂人最后的疯狂;他也通过杂文的形式,写城市中刘和珍等进步青年对反动的段祺瑞政府的抗争、写他对“左联五烈士”的纪念与赞美。安定的年代里再读鲁迅,除了感叹曾经的动荡,更教人珍惜当下的生活。“《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中国学生都很熟悉的一篇鲁迅杂文,这次展览中,我们看到了长达15页《为了忘却的记念》手稿。鲁迅先生的书法与文字结合,他写下这篇文章时的悲愤变得更有穿透力了。”一位观众在参观之后写下这段感言。

鲁迅的作品,是白话文学发展早期的一束光。那是一个旧文学走向衰落,而新文学尚在萌芽的年代,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鲁迅与他同时期的众多作家一道,在没有路的地方,为后世蹚出一条白话文学的新路,成就现代典范白话文中的名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的许多白话表达方式,放在今天仍堪称经典,读来仍令人感受到力量。

鲁迅的作品,更提供着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养料。鲁迅的形象,永远是清瘦而昂扬的,这大概是以笔为刀的斗士最理想的形象。他将自己对于民族性的反思、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对于青年一代的期望,融于一篇篇的小说与杂文中。他在批判,也在建设,他像醍醐灌顶般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思想深处的痼疾是什么,也让我们看到新国与新民应当是什么样。虽然时间滚滚向前,但每每阅读鲁迅,依然会发现他的思考仍散发着强烈的当代价值。



“鲁迅的艺术世界”展厅一角,展出了鲁迅收藏的部分版画 图据成都博物馆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刘勇这样评价鲁迅:“鲁迅的伟大之处,也是一般人很难对鲁迅产生喜欢的地方,因为人们很难从那么广、那么深的地方来喜欢鲁迅。鲁迅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学家,他的特殊意义是伴随着中国社会革命发展诞生的。”

可以说,读懂了鲁迅,也就读懂了近现代的中国。无论从文学史还是社会史、革命史的角度看,鲁迅都是深邃而超前的,这是他值得被反复阅读与研究的原因所在。

鲁迅的讽刺、战斗、批判之外,更深层次的是他对芸芸众生的关怀。就像他在《呐喊》自序中说的,“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迫切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在鲁迅所处的年代,留学日本学习现代医学,一定能够使他在回国后过上优渥的生活。但从对国家、对民族的深切感情出发,鲁迅毅然弃医从文,他想要通过自己的文章,唤醒一两个“铁屋”中沉睡的人,希望最终大家合力打破这令人窒息的“铁屋”。

鲁迅的呐喊与彷徨,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民族与一个时代的呐喊与彷徨。从他的艺术品位可以看出,他不是一个要彻底打破过去的人,而从他的文学作品中我们读到,他迫切地期待一个崭新的中国。古与今、文学与艺术、中国的与世界的,鲁迅面临的许多问题,至今依然等待着我们去思考与回答,这或许也是我们为什么仍在看鲁迅的答案。

​文章来源天府新视界
​华夏民意网编辑转发
 
版权所有:华夏民意网   备案号:晋ICP190147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