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文化生活

学习时报: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人民批评和监督,把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视为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新路径,并着力实现了党的自我革命与人民监督的有机结合,从根本上保证了党长盛不衰、不断发展壮大。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兴盛发展和各方面工作成就的不断取得,却有少数同志逐渐对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产生了松懈、倦怠情绪,特别是一些缺少社会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的同志,有的明显对此存有认识不足、行动不力的问题。

心理学认为,人对来自外部的监督,大都不自觉地存有戒备和排斥心理,尤其是在受到他人批评时,心里大多会觉得不舒服。享有兼听纳谏美誉的唐太宗,当年面对魏征的尖锐批评,也曾有过怨恨恼怒,甚至想“杀了这个乡巴佬”。好在他能及时恢复理智,反躬自省,明白魏征的批评也是出于维护江山社稷的一片忠心,从而对魏征等敢于提出批评意见的人更为信赖和器重。可见,一个人能真正做到闻过则喜、知过不讳,始终乐于接受批评和监督,绝不是一件容易事。

不断强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能不能自觉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为人民服务宗旨意识的强弱。惟有宗旨意识强,才能真正懂得“千金难买是批评”蕴含的道理,真正晓得群众的批评和监督是对自己的一种关心和帮助,才会自觉地把听取群众批评意见视为改进不足、修正错误、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良方”。眼下,少数干部对群众的批评意见有抵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宗旨意识较为淡薄,私心杂念比较严重,担心群众的批评意见多了,会影响自己的政绩和威信。其实,只要你心底无私,真正把人民的利益摆在心中最高位置,听取群众的批评意见,不仅能使工作少走弯路,少受挫折,多出成效,而且更能赢得群众的信任,提升自己在群众中的威信。

切实避免情绪化。有党建专家认为,情绪化是接受群众批评监督的严重障碍,是导致这方面工作“时冷时热”和搞形式、走过场的重要原因之一。避免情绪化,要注重从提升心理素质、培养良好心态入手,防止和克服一些不良倾向和行为的发生,即在心情好的时候,认为群众的批评监督很重要,是“苦口良药”,心情不好的时候,便把群众的批评监督看成“负担”,视为“麻烦”;当工作遇到困难或出了问题,觉得需要群众支持和帮助时,重视群众的批评监督,一旦困难和问题解决了,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便对群众的批评监督不屑一顾,甚至反感;对群众的批评意见,合“口味”的听取采纳,不合“口味”的,便搁置一边,或以各种理由进行敷衍搪塞;等等。在实际工作中,努力做到以平和、诚恳的态度对待群众的批评监督,将倾听触及问题、触动灵魂的逆耳忠言作为纠正错误、改进不足的自觉行为。

关键是对批评意见真听真改。实践告诉我们,对群众的批评意见,只有立知立改,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应,群众才会相信你,有意见才愿意跟你提。如果对群众的批评意见,只是口头上表示虚心接受,行动上却迟迟不改,群众就会认为你让他们批评监督的心不诚,意见“提了也白提,还不如不提”。长此以往,将难以再听到他们的声音,了解到存在的问题,工作自然也难以做好。

​来源《学习时报》2022年11月7日A2版

​华夏民意网综合编辑
 
版权所有:华夏民意网   备案号:晋ICP190147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