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
公祭日还应该纪念报道大屠杀真相的记者
12月13日,举国公祭抗战期间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在这一天,我们还应该纪念报道大屠杀真相的记者。如果没有记者报道那场不堪回首的血腥场景,或许南京当年发生的这一幕将是尘封的历史。
南京大屠杀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的研究员经盛鸿,曾发表文章“美国记者第一个报道南京大屠杀”。文中描述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后,一方面立即开始了有计划的血腥大屠杀,另一方面则开始了有计划的对南京严密的新闻封锁。日军当局首先将南京城内的中国新闻传媒机构扫荡一空,破坏殆尽,并立即切断了南京与外界的所有电讯联系,严禁一切中外人员,包括外国新闻记者,进出南京。

在这极其危险的时刻,却有20多位西方侨民冒着生命危险,坚持留在南京城内,设立“安全区”,救护中国难民。另有5名西方新闻记者也冒着生命危险留了下来,进行观察、采访与报道,除了司迪尔外,还有美国《纽约时报》记者德丁(Frank Tillman Durdin),美国派拉蒙新闻电影社的摄影记者阿瑟·B·门肯(Arthur B. Menken),英国路透社记者莱斯利 C.史密斯(Leslie C.Smith),美联社记者查尔斯·叶兹 ·麦克丹尼尔(Charles Yates Mcdaniel)。这5位西方新闻记者,成为全世界新闻界目睹日军占领南京后立即实施疯狂大屠杀的唯一目击者、见证人与报道者。
日军占领南京时,这5位西方记者都住在美国大使馆或其他国家的大使馆内。他们亲身经历与亲眼目睹了日军攻入南京、连续数日对放下武器的中国战俘与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疯狂屠杀的惨烈景象。1937年12月14日,美国《芝加哥每日新闻报》记者司迪尔在南京写下了他关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第一篇报道,题为《屠杀与抢劫笼罩着南京》。这是西方记者关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第一篇新闻报道,也是目前已知的全世界关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第一篇新闻报道。其他几位西方记者也可能写下了他们的报道文字,这从他们后来连续发表的多篇公开报道可以看出端倪。值得一体的是,美国记者第一篇报道南京大屠杀的文章,是在乘坐美国炮舰“瓦胡”号离开南京时,说服炮舰的上的无线电收发报人员,将消息拍发给《芝加哥每日新闻报》。
《芝加哥每日新闻报》在1937年12月15日第1版,刊出司迪尔的这篇电讯报道,向世界揭露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新闻报道。报道写道:“地狱般的四天”,是对南京城“围城”与“陷落”的最合适的形容与写照。我本人是在南京城的“攻城战”开始以后,随同第一批撤离这座首都城市的外国人,登上美国炮舰“瓦胡”号的。我们撤离这座城市时所看到的最后一个景象,是在南京下关江边,沿着城墙,有一群约300个中国人,正在被集体枪决,而江边早已“积尸过膝”。这种疯狂的场面,在南京陷落后的这几天,已成为这个城市特有的景象。司迪尔的报道首先震惊了西方世界,并迅速传遍全世界。全世界的目光都被吸引到南京这块血泪的土地上。
上述内容节选经盛鸿文章:美国记者第一个报道南京大屠杀
编辑 张汉英 邮箱 hxmyw99@163.com
南京大屠杀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的研究员经盛鸿,曾发表文章“美国记者第一个报道南京大屠杀”。文中描述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后,一方面立即开始了有计划的血腥大屠杀,另一方面则开始了有计划的对南京严密的新闻封锁。日军当局首先将南京城内的中国新闻传媒机构扫荡一空,破坏殆尽,并立即切断了南京与外界的所有电讯联系,严禁一切中外人员,包括外国新闻记者,进出南京。

在这极其危险的时刻,却有20多位西方侨民冒着生命危险,坚持留在南京城内,设立“安全区”,救护中国难民。另有5名西方新闻记者也冒着生命危险留了下来,进行观察、采访与报道,除了司迪尔外,还有美国《纽约时报》记者德丁(Frank Tillman Durdin),美国派拉蒙新闻电影社的摄影记者阿瑟·B·门肯(Arthur B. Menken),英国路透社记者莱斯利 C.史密斯(Leslie C.Smith),美联社记者查尔斯·叶兹 ·麦克丹尼尔(Charles Yates Mcdaniel)。这5位西方新闻记者,成为全世界新闻界目睹日军占领南京后立即实施疯狂大屠杀的唯一目击者、见证人与报道者。
日军占领南京时,这5位西方记者都住在美国大使馆或其他国家的大使馆内。他们亲身经历与亲眼目睹了日军攻入南京、连续数日对放下武器的中国战俘与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疯狂屠杀的惨烈景象。1937年12月14日,美国《芝加哥每日新闻报》记者司迪尔在南京写下了他关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第一篇报道,题为《屠杀与抢劫笼罩着南京》。这是西方记者关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第一篇新闻报道,也是目前已知的全世界关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第一篇新闻报道。其他几位西方记者也可能写下了他们的报道文字,这从他们后来连续发表的多篇公开报道可以看出端倪。值得一体的是,美国记者第一篇报道南京大屠杀的文章,是在乘坐美国炮舰“瓦胡”号离开南京时,说服炮舰的上的无线电收发报人员,将消息拍发给《芝加哥每日新闻报》。
《芝加哥每日新闻报》在1937年12月15日第1版,刊出司迪尔的这篇电讯报道,向世界揭露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新闻报道。报道写道:“地狱般的四天”,是对南京城“围城”与“陷落”的最合适的形容与写照。我本人是在南京城的“攻城战”开始以后,随同第一批撤离这座首都城市的外国人,登上美国炮舰“瓦胡”号的。我们撤离这座城市时所看到的最后一个景象,是在南京下关江边,沿着城墙,有一群约300个中国人,正在被集体枪决,而江边早已“积尸过膝”。这种疯狂的场面,在南京陷落后的这几天,已成为这个城市特有的景象。司迪尔的报道首先震惊了西方世界,并迅速传遍全世界。全世界的目光都被吸引到南京这块血泪的土地上。
上述内容节选经盛鸿文章:美国记者第一个报道南京大屠杀
编辑 张汉英 邮箱 hxmyw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