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观察
湖北日报:女检察官手机号和微信号留给众多上访者

媒体关注 |《湖北日报》刊登:她把手机号和微信号留给众多上访者
“她第一个用私人手机给我打电话”
“几年里,我找过很多政法单位,杜检察官是第一个用私人手机给我打电话的人。”3月16日,宋女士回忆杜丽华最初接待自己的情形,动情地说。
家住武汉市硚口区的她,因不服相关民事判决,曾连续3年上访。
上级检察机关安排硚口区人民检察院第五检察部主任杜丽华接待宋女士。第一次联系,杜丽华是用自己的手机打过去的;第一次见面,她就和宋女士加了微信好友,方便宋女士找她。
杜丽华还几次到宋女士家走访。
让宋女士更没想到的是,在此后的交谈中,杜丽华无意中获知了她儿子的生日并暗暗记下。
“儿子生日那天,当杜检察官和同事带着蛋糕和鲜花,出现在我们小区,我感动得泪如雨下。” 宋女士回忆。
心中的坚冰慢慢融化。宋女士开始信任眼前这名比自己小、1968年出生的检察官妹妹。说话的语气也渐渐变得温和。
再后来,在杜丽华和检察院帮助下,宋女士成功申请到一笔司法救助金,承诺再也不到任何机关、部门上访。
“打心里感激‘杜杜’。”宋女士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现在她不喊杜主任、杜检察官,而是亲切地称杜丽华“杜杜”。
“既要解法结,也要解心结”为让群众少跑路,杜丽华主动将手机号、微信号留给了众多上访人。宋女士只是其中之一。
“愿健康常在,我们都平平安安!”“气温已下降,冷暖多注意”……如今已息诉罢访的另一名上访者涂某的家人,隔三岔五通过微信给杜丽华发来问候。
杜丽华曾带案家访,驱车150多公里到达涂某的老家汉川,了解到涂某身体残疾,生活存在困难,且他反映的信访事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杜丽华运用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将案件上报、联系当地民政局,帮助其申请救助金,协助办理低保。涂某承诺息诉罢访,一起长达10年的信访积案就此化解。
经过大量的实践和深入研究,杜丽华和同事总结出“一转二访三机制”的信访工作方法:转变思维方式;变被动接访为主动下访、变孤军作战为合力攻坚、变空洞说教为解难帮困;高度重视初访,实行带案下访;建立矛盾纠纷化解联动机制、预警研判机制和第三方参与化解机制。
邓某和鲁某本是情谊深厚的老友,却因借贷纠纷反目成仇,双方为此上访上十年。
办案过程中,杜丽华了解到鲁某条件优渥,而邓某家境窘迫。她约见两人,借用“六尺巷”的典故耐心劝导。最终,鲁某同意将10多万元的利息降至4万元。后经公开听证,二人达成和解并当场承诺息诉罢访。
“没想到,法律工作还能这么做!”听证会现场,人民监督员由衷赞叹。
“既要解法结,也要解心结。” 杜丽华说,不能仅对法律条文进行生硬解读,还要融入情感,用群众语言讲道理。
在杜丽华和同事的努力下,硚口区人民检察院5年以上的信访积案全部清零。
来源湖北省人民检察院
华夏民意网综合编辑